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贵州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,特别是提到大力发展肉牛产业,我感到非常震撼,也信心倍增,我们相信2024年,肉牛产业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。”省人大代表、黎平县孺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国邦说。
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,肉牛产业是贵州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。近年来,黎平县围绕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这一目标,依托“黎平黄牛”品牌,推行黄牛养殖“分散养、集中销”模式,充分整合企业、合作社、农户力量,推动黄牛养殖业规模化、市场化发展,带动群众养好“致富牛”,走出“致富路”,有效助力乡村振兴。
吴国邦介绍,“黎平黄牛”有悠久的养殖历史。1983年,“黎平黄牛”正式列入贵州畜禽品种志,后被原国家农业部正式命名为“黎平牛”,是我国地方牛品种基因库的宝贵财富。
截至目前,黎平县牛存栏5.19万头、出栏2.45万头,牛肉产量3214.4吨,实现产值2.57亿元。全县134个牛产业经营主体覆盖贫困户1571户共5787人,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。
“过去一年,我们的肉牛产业发展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,带动周边农户200余户增收。”吴国邦牵头成立了黎平县孺子牛养殖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采取“合作社+脱贫户”的运营模式,通过整合资源,抱团发展,带头发展养牛产业,带动周边农户种草养牛。
结合当地实际,吴国邦探索了农户代养和产业延伸两种模式,给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,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。
2024年,吴国邦充满信心,他表示围绕肉牛产业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。
从“一个人干”向“一群人干”转变。打造“黎平黄牛”产业致富“共同体”。通过合作社模式,将周边农户紧密联结在一起,形成了养牛产业的集聚效应;通过利益链接,从“一个村干”发展到“几个村一起干”,并向全县辐射。
从“山里养”向“山外销”跨越。助推“黎平黄牛”正在走出大山。目前,肉牛已热销至黎平及周边县城的学生营养餐,以及广东、浙江等多地。持续推进“黎平黄牛入泸”“黎平黄牛入粤”“黎平黄牛入湾”行动计划,积极与上海、广东、粤港澳大湾区等地高校食堂及大型企业、饭店洽谈合作。
从“本土牛”向“品牌牛”迈步。积极筹备成立“黎平黄牛养殖协会”,打造“黎平黄牛”公共品牌,提升“黎平黄牛”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,将其培育成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。
从“绿色牛”向“文化牛”转型。“黎平黄牛”已成为小有名气的“绿色牛”,要进一步加快实现“黎平黄牛”绿色养殖标准化、产业化。
“未来,我们将进一步赋能和推动‘黎平黄牛’产业发展,带动更多的农户在家门口就业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吴国邦说。